期刊封面

《沈阳干部学刊》(双月刊)是中共沈阳市委党校、沈阳行政学院和沈阳市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省级综合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期刊网来源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主要栏目有:党建研究、经济论坛、政法建设、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市情研究等。2018年本刊的重点选题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红楼梦(学生干部论文)(7)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辞别先生归来,行路更加颠簸。我们默默地走着,只有天边几颗寒星,点缀着,这初冬的北京。 此次见到先生以后,唯一希望的是,能看见先生更多的文
辞别先生归来,行路更加颠簸。我们默默地走着,只有天边几颗寒星,点缀着,这初冬的北京。此次见到先生以后,唯一希望的是,能看见先生更多的文章。1980年1月,《》发表了先生追念冯雪峰同志的悼文《比我淋更多的雨》。仅看题目,我的双眼就已被泪水模糊了;文章虽短,意味深长,我仿佛见到先生在雨中被淋着,头发散乱,脸上淌着雨水??先生1906年4月16日,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与人合伙开鸡鸭行的商人家庭。他在老家慈溪长大,十几岁回到上海进钱庄做学徒、银行当练习生。20年代末,他刚到欧洲留学不久,即在巴黎参加了法国党,其间秘密为《赤光》撰稿,与罗曼·罗兰通信,与艾青相识,也从哲学转向文学,自然更染上了有《马赛曲》风范的人道情怀。从30年代初回国到抗战,他积极而无畏地从事世界语者运动和反战工作,终于得以在1938年3月10日抵达延安,直到八年以后,随部队行军至东北开辟解放区,创建巩固的革据地。他的散文名篇以及结集大多属于——战争年代的沉雄犀利的战士美文,即《国际家书》和《伟大的安慰者》。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将近三十年间,先生自进入中央文学研究所以后,就几乎再没有安定过,在运动中历尽磨难,先后两次九年下乡,73岁那年才得以。他以最后的力量向人生终点冲刺,拼力写出一批散文与诗,在报刊上发表,但终因已身心憔悴,于1982年住进了医院,从此一病不起,1984年11月13日长逝,享年78周岁。令人遗憾,由丁玲、陈企霞先生分别作序的《李又然散文集》的正式出版,已是李又然先生身后之事。是的,永志不忘,我们在先生面前感到自由舒畅。先生的一生,忠于祖国,热爱,追求真理,学贯中西;他豁达大度,助人为乐,心地坦诚,诲人不倦,是一个真正的党员。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附记:原载于1985年7月15日《江城日报·松花湖副刊》。编者在按语中指出:李又然同志于吉林解放初期,在我市工作和生活过,主持筹建过吉林省文协,主编过《文艺》周报、《文艺月报》。本刊曾于1982年初夏,派人进京邀他撰写《江城琐忆》文章。不料他因病住院,未能如愿;更未料到他一病不起,两年后溘然长逝。现发表周永珍同志文章,为永久纪念。孙肖平:《作家的摇篮》 接到鲁迅文学院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后,不禁有些激动。阔别已久的北京鼓楼东大街103号顿时又有声有色地出现在眼前:丁玲老师的激情和她那富于魅力的独特见解,像母亲的乳汁哺育着朝气蓬勃的们;冯雪峰用让我们无论怎样使劲听也听不清楚的浙江土话讲鲁迅的作品和人品;胡风每每上课必定带着夫人梅志,师娘当年漂亮得像电影演员,让年轻的学生不能聚精会神地听课;罗曼·罗兰的学生李又然,不知他为什么每次在讲课前,总要穿裙子的女同学把腿并拢些,他讲课的语言,像他的散文一样精练、准确、优美;艾青对同学严厉得有时要骂人,他听说有人对诗歌传统不够重视,就在课堂上火冒三丈:“母亲就是长得丑你也得喊她娘??附记:节选自孙肖平《清明》2001年第5期。赵郁秀:《完全扭转了对他的偏见》 1953年9月7日,中央文学研究所于北京鼓楼东大街103号红油漆大门内新建的教学楼举行了第二期学员的开学典礼。 ??我们开学,郑振铎第一个登上了讲台。他的古典文学课,持续两个月,先后共四讲——第一讲:为什么和怎样学古典文学;第二讲:古典文学的诗歌传统;第三讲:古典文学的戏剧传统;第四讲:古典文学的小说传统。这之中穿插有:李又然讲《诗经》;游国恩讲《楚辞》;冯至讲《唐诗》;阿英讲《元曲》;宋之的讲《西厢记》;聂绀弩讲《水浒》(一共四讲,每周一讲);连阔如讲《水浒》人物塑造;路工答问《水浒》的真实性和人物性格;11月15日由冯雪峰对历时月余的《水浒》学习、研讨进行总结……王亚平讲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 今天,我翻阅这些讲义,那泛黄的白纸现出的钢版刻印的蝇头小楷字字清晰,而且,错漏字像米粒大的校字,也工工整整,真不亚于今天的电脑打字。当年,不仅有讲课讲义,而且,还有《诗经》《楚辞》《唐诗》《元曲》以及希腊史诗、戏剧等油印本。教务处的速记员王伟,整理文稿的许显卿、朱靖华、王文迎等以及刻蜡版的老先生们,该付出多大的心血呀! 同游国恩先后讲《诗经》的李又然是本所老师,曾经留学法国,罗曼·罗兰的学生,举止行动也带洋味。他的夫人是本所第一期第二班学员、时任《文艺学习》编辑,辅仁毕业的北京青年,刚生一女孩,家里总挂着窗帘,谁也不敢进去。传说他是延安时被称为萧军、塞克等“四大怪”之一。但是,听他讲了一堂《诗经》,使我们完全扭转了对他的偏见,同时也明白了留洋者,大多是从小读四书五经、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后来,他讲罗曼·罗兰,更使我们佩服了。同这两位“讲经”老师迥然不同的是郑振铎。他,高大魁梧,戴着深度眼睛,一身毛料中山装,俨然官员,但是,他放开洪钟似的声音讲课的时候,又纯是西谛学者风度,皮包桌上放,很少打开看,一、二、三,A、B、C??小节大题、条理清晰、满腹经纶、无一废话,11:30准时下课,真是古典文学的一部活字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文章来源:《沈阳干部学刊》 网址: http://www.sygbxk.cn/zonghexinwen/2022/1221/2380.html
上一篇:干部学刊论文写作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