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干部学刊论文写作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2)
明朝是中央集权君主的高峰时期,皇权对国家财权的控制也空前加强,使得明朝中央财政机构职能分散,皇室财政向国家收入的渗透更加明显。 明朝的行政系统注定以皇帝为中心,内阁和宦官为辅,皇权对财权的管理空前加强。 国家财政机构这一户部可以说是帝国的大会计,职能极为有限,财权分割较大,工部、太仆寺及南京户部44等机构都有一定的财政管理权限。 明英宗最初设立太仓库,作为正式的明朝国库集中保管户部从各地征收
的粮食和银两。皇室仓库分为两类,一是宦官管理的完全为内廷服务的里库,包括内承运库等三库;二是宦官和户部共同管理为内廷服务的内库,包括甲字库等十库。明朝未设立专门的皇室管理机构,宫廷事务由内宫24个衙门分掌,皇室收入也没有专项财源,所需皆随意从太仓库支取,皇室财政对国家财政的掠夺日益加深。清朝的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较明朝更具制度性划分,皇室财政职能不断扩展,专职机构渐趋完善 。清代以户部总司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田赋、盐课、关税和杂赋,户部掌管银库、缎匹库、颜料库三大国库。皇室财政由独立的内务府统一管理,内务府机构庞大,所设官吏相当于外朝六部官吏总数的两倍,下设广储、会计等七司,其中广储司掌府藏及出纳,管理皇室银、皮、瓷、缎、衣、茶六库,皇室财源包括户部常例拨款、税关盐政赢余银、皇庄地租及各地岁贡等,支出为皇帝日常消耗、 赏赐与祭祀,这又回到了由国库补贴皇室内库的体制。至1911年,晚清政府在《十九信条》中规定“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概依国会议决”,标志着皇室经费并入国家财政,历时千年之久的两大平行财政收支系统宣告终结。
古代皇室财政的特点是皇帝有钱的根本原因“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宫中府中,原属一体,非同士庶之私自盖藏也。故人君不可有私财,有私财必有私事,有私事必有私人,有私人则不为其所愚者鲜矣。”——《论语》由上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皇室财政发展的主线就是皇权对国家财政的侵占,虽然历史上出现了诸多明君自掏腰包支持国家财政的事件,但主体思想依旧是维护“家国同构”的封建统治,皇权对财政侵占的主要形式就是权利机构的内化,如官僚机构变迁中的近臣驾驭外朝。秦汉的少府在官僚体系中位居九卿之首,随着少府官员的外朝化,才有了水衡都尉对皇室财政的分权。至魏晋时期,皇帝更是直接将财权集中于宫廷近侍机构,通过尚书直接掌控财政,少府与大司农皆成“专职出纳”,国库成为皇帝的私库。唐以后皇室财政截流国家收入的趋势不可逆转,国家财政日渐依赖皇室私库的拨款与补贴,这便使皇帝以财政为基础,达到了以内制外的效果,不失为加强皇权的有利手段。
我们所说的皇帝很有钱,其实也主要表现为皇室财政的两大特点上,一是支出的随意性,二是收入的隐秘性。封建时代的皇帝兼管外朝和 内廷,外朝的权力运行相当程度上符合公共权力的特征,在财权管理和国库支出上有相对严格的制度和程序,而内廷的权力运行则集中体现了皇帝的私权和私欲。这种私欲为主导的皇室财政就在支出上没有任何约束性,全由皇帝个人随意动用,最典型的就是皇帝对于外朝或者内庭臣属的赏赐,没有任何标准,全凭个人喜好。在收入及库藏上又不对外公开,具有极强的隐秘性,如宋初的三司有权掌握内藏库的岁入和存储,至真宗时,只允许三司使一人知道内藏库情况,其他人不得预闻,并下诏规定泄露内库财物者处斩;仁宗后,内藏库完全由宦官总领, 三司以及后来的户部不知其收支情况,只能从各路申报的账册中猜测内藏库财。 明朝皇室的内库处于宦官控制下,户部官员有权了解情况是为了制衡宦官,而皇室的里库却是户部不能过问的,仅皇帝一人知晓。
从财政收入的原理上讲,皇室内库收入是来源于国家财政的盈余,但实际上封建君主为了充 实 “小金库”,总以各种理由加重赋税,侵蚀国家财源,致使财政部门对全国收入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弱,国家公赋收支独立的原则难以维持。如明神宗为扩充私房收人,派出矿监、税使四处搜刮,其掠夺的财富之多史载为“内帑之充轫亘古所无”。又如乾隆帝对犯错误的官员进行罚俸,后改为议罪银,实为巧立名目的扩大收入的范围,官员的错误从财政亏空到奏折错字,皆一罚了之,罚银绕开户部归入内库,所以说乾隆皇帝到处游玩,那是具备足够的财力资本的。
文章来源:《沈阳干部学刊》 网址: http://www.sygbxk.cn/zonghexinwen/2022/1207/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