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山东信访干部典型人物王玉亮:守初心,担使命
一心只为民生计,不拘一格创新篇
2018年山东省网上信访工作现场会议在滨州召开,滨州“网上信访工作模式”得到了国家信访局的好评,并在全省得到推广和复制。2021年以来,王玉亮牵头实施“”工程,协调指导市、县、乡三级布点建设了500个网上信访自助服务区,打造滨州“网上信访群众之家”新品牌,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级信访接待大厅纷纷关闭,王玉亮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带领网上信访服务中心全天候轮流值班,打造了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信访。面对网上投诉激增的现状,他致力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先后起草了《滨州市信访事项办理流程精准把控制度》和《滨州市网上信访事项提速办理工作办法》,实行“520”“210”“315”工作办法,分级分类压缩时限办理,网上信访事项平均办理时间压缩至10天,比法定办理时限(60天)缩短了50天,极大地提高了办理效率。
作为滨州市信访服务中心副主任、网上信访服务科科长,王玉亮从事信访工作已经19个年头。2003年,他脱掉军装,转业至滨州市信访局,从事一线信访工作。这些年来,他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初心、手捧爱心,充满耐心,以真心换真心,换来了群众真正的放心。近3年来,转送、交(督)办网上信访事项余件,推动解决多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信访干部“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初心使命。
2015年4月,安徽人赵某与山东省阳信县某公司签订了总价值5.7万余元的供货合同,货到位了,该公司却以各种理由拒不支付货款。5年间,赵某携妻子先后20多次到该公司催要货款未果,仅路费就花了1万余元。这对于本就经济困难的赵某一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021年3月25日,赵某在万般无奈之下通过山东省信访局网上投诉平台进行了投诉。3月26日,接到信访人赵某的投诉事项后,考虑到赵某远在安徽并且身患残疾行动不便,王玉亮不等不靠,立即赶赴阳信县开展工作,通过耐心细致的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法,不到两天时间,该企业就将欠款打入了信访人赵某的账户。赵某难掩激动之情,逢人便说:“咱老百姓无门无路,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是咱信访的小王给咱找到了活路,你是我们一家人的恩人!”赵某专门给山东省信访局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为山东省信访厅(局)、滨州市和阳信县信访局点赞,办事之快,效率之高,人民公仆,当代楷模!”
心系鸡毛蒜皮事,群众利益大于天
疫情初期,国家信访局转来一封网上求助信。信访人李师傅是河北的一名大货车司机,他和几位同乡跑了几百公里给山东省博兴县某企业送货,不料疫情肆虐,他们被困在博兴县附近的省道上,绕了两天一夜,依然找不到出路,走投无路之时,师傅们发出了求助。接到求助信息后,王玉亮第一个想法就是:“车辆可以滞留,爱心不能滞留,外地人来滨州,咱得让人家感受到滨州的温情和热情”,他第一时间协调博兴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找到李师傅,对随车人员和车辆采取防疫措施,随即联系到货物接收方,引导李师傅一行完成卸货后顺利驶离了博兴县。离滨时,李师傅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用布满老茧的手真诚地写下了评价留言:“我们滞留车辆的问题全部都解决了,很满意!感谢政府,感谢党!”
“恒念群众苦乐事,心系信访晴雨天”,用这句话来形容王玉亮的工作状态,最适合不过。
王玉亮始终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别人看来很棘手的信访案件,到他那里驾轻就熟。他经常说:“咱是农民的儿子,咱知道老百姓生活的不易,更能理解信访群众的苦衷。干信访工作一定要懂得换位思考,把群众的事当成家事来办理。”他把群众的网上信访当成家书,经常看到深夜,最多的时候一天阅办40多件。2020年以来,他牵头办理网上信访事项件,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理率均为100%。
信访群众大多是心存怨气,一见面经常是“哭声、骂声、埋怨声,声声入耳;难事、烦事、伤心事,事事涌来”。对此,王玉亮不气不恼,不推不诿,他总是说:“谁心情不好了也得找个发泄口,群众能对着我们哭出来、喊出来,就是对我们的信任,如果把群众赶跑了,他们找谁说理去呢?”
2021年以来,他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县、乡、村三级推行信访帮办服务,打造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捆绑、一帮到底”的信访服务新模式。滨州市县、乡、村三级分别成立了信访“帮办”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点,选聘6560名信访帮办员,覆盖全市4356个村,为群众提供“民情速递”服务,已累计帮办群众诉求1200余件次,办结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98%以上。
文章来源:《沈阳干部学刊》 网址: http://www.sygbxk.cn/zonghexinwen/2022/0906/2352.html